【BIOON视点】:H7N9禽流感背后的技术革新
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继Sars病毒之后对我国公共卫生的严峻考验,对该病毒的结构和传播模式的认识成为当下专家和公众急切需求。同时公众质疑,为什么这种病毒不能预防,有关H7N9禽流感病毒背后有哪些技术?
媒体的态度:从SARS到H7N9的转变
此次H7N9禽流感疫情,我国的在学术研究、控制疫情、医疗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快速而有成效的反应赢得了各方赞誉,世界卫生组织(WHO)、Nature杂志纷纷撰文表示认可。 4月24日,应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邀请,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卫生安全事务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等人组成的专家团,对中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形势进行评估。福田敬二称道“中国的应对堪称典范。
专家称H7N9病毒变异“风险更大”
【路透社北京4月22日电】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今报道说,中国山东省发现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中国感染禽流感的人数增加到104人。 H7N9病毒已经在中国造成21人死亡。但是不清楚人是怎么感染这种病毒的。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说,没有证据证明出现了最令人担心的状况———人际传染。 新华社说,山东枣庄市一名36岁的男子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与此同时浙江又新增两名感染者。
美疾控中心建议尽早用达菲等治疗H7N9患者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4月19日发布了由其专家编写的《关于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H7N9禽流感人类感染的临时指南》,建议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达菲或扎那米韦治疗所有确诊、疑似和观察中的患者。 美国疾控中心说,迄今H7N9禽流感疫情的几个特点是:目前缺乏相关疫苗,死亡率较高,当前病毒在人际传播的能力较小但未来风险较大。
基因多样性预示H7N9病毒变异能力较强
4月22日,一项新的对比研究发现,当前H7N9病毒的基因多样性与之前在欧洲出现的同为H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相当,这或许预示着病毒发生变异的能力较强,其未来可能的变异情况值得警惕。
确定致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来源
最新的一项研究提示,近期在我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为采取进一步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这项名为“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7N9 viruses from live poultry markets – implication of tHe source of current H7N9 i
科研试剂重磅出击 H7N9 HA和NA蛋白研发成功
2013年3月31日,官方通报称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截止4月17日17时,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82例,死亡16人。 血凝素(HA)是流感病毒的外壳蛋白,是流感疫苗的关键成份,也是研发H7N9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关键。神经氨酸酶蛋白(NA)是抗病毒药物的靶点,是抗病毒药物筛选和评价的重要科研工具。
EMI:无法断定H7N9是否将导致致命瘟疫
据英国《自然》子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报道,研究人员怀疑H7N9型禽流感病毒可能就“潜伏”在活禽市场,原因在于人类感染病例快速增多。不到两周前,中国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病毒学家并不清楚这种病毒是否会快速蔓延扩散,在动物宿主体内扎根,导致未来出现人类感染爆发,或者变异成一种易于在人之间传播的病毒,从而引发一场致命瘟疫。
JAMA:H1N1疫苗与格林-巴利综合征风险有关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常以快速发展的运动性功能虚弱和无反射(反射阙如)为特征。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该病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由某种外源刺激所触发。在1976-1977年间,人们发现在接种了灭活的‘猪’A型流感(H1N1)疫苗后,在美国出现了GBS的不寻常的高发生率。
JAMA:研究揭示H1N1疫苗接种后的出生缺陷及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芝加哥–据7月11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两项研究披露,在检测接种A型流感(H1N1)疫苗后不良后果风险的研究中,在子宫内接触该疫苗的婴儿的严重出生缺陷、早产或胎儿生长受限风险没有明显的增加;而在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疫苗接种后的4-8周中,成年人的神经系统疾病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罹患风险会有小幅的增加。